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相辅相成。

阴阳学说与人体
发展趋势与变化。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相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与相互转化四个方面。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与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相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相阴。
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主题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身心健康。
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主题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主题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与维持生命主题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与血密不可分。
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补充营养,达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主题活动与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人体不适及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各种不适及病证很快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二、五行学说与人体
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式,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相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相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相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于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与变化。在医疗与养生保健方面,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相五行,并且籍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与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脏之中,心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升发条达、舒畅。
升腾。“土爰稼穑”,引申后为生化、承载、受纳。
变革、收敛、清洁。“水曰润下”,引申后为滋润、向下、寒凉。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
生理主题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及人体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相的五腑、五体、五官等,从而把自然界及机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以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的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体系,体现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见下表:
阳生阴长、形体壮实。秋补重在润燥,最适合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还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维生素,以补充饮食过程中欠缺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等物质,同时又可以补肺益肝强肾。
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心脑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御寒防冻,增强体质,保证人体轻松过冬。
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之后,可以预先就解析出人体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据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随时注意人体改变的征兆。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调,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就是我国阴阳五行传统养生保健的独到之处。
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相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洁,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經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与生命观。(五行与太极参照相应词条)
寒热、虚实全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一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实际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相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相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亡阴与亡阳等证。这一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全是以虚证为主,应属相阴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与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与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与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与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发展趋势、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发展趋势与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与医学,全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趋势起来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相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相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相阴,火性热而炎上属相阳。
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